想導入AI卻困難重重?以「策略—資料—實作」三步法推動 AI 日常化
Oct 15 ,2025

在與眾多企業的數位轉型專案中,我們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:

許多企業明確意識到「AI 自動化」的重要性,卻常在導入初期面臨挑戰──從組織共識不足、資料品質不一,到不確定該如何啟動第一步。


為協助企業跨越這道門檻,微軟彙整了超過百位實務領導人的經驗,提出一份可實際落地的 AI 策略藍圖

聚焦三大核心步驟:

商業策略對齊、技術與資料基礎建構、以試點專案帶動全面擴張。


本文將帶你快速掌握這份藍圖的重點,並轉化成「企業今天就能開始執行的具體行動方案」。

 

一起看下去!👇

 

一、先對齊目標:用一句話說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

不要先選工具,而是先定義「這個 AI 要幫你解決哪個業務痛點」。


例如:

●「客服來信回覆太慢,影響滿意度」

●「銷售簡報準備耗時,導致跟進不夠快」


接著挑 1–3 個好量化的指標(KPI) 當成功標準,

例如:平均回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客戶滿意度分數等。

 

二、資料打底:先做「最小可行資料集」

AI 要準不準,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資料是否乾淨、可比對。


建議先做3件事:

  1. 資料語意字典:把常用欄位寫清楚(定義、來源、更新頻率),避免同詞不同意。 
  2. 串接最關鍵系統:例如 CRM+工單系統,先確保能用關係欄位把人或案件對起來。 
  3. 固定清洗流程:基本除重、格式統一、缺漏值處理,每週更新一次。


同時培養團隊的資料素養(基本判讀與維護的能力),可以明顯提升後續 AI 輸出的可信度。

工具選擇指標

● 要速度、先落地就用預先建立好的方案(常見摘要、文案建議、問答)

● 要差異化再規劃自建,但務必評估人力與時間。(藍圖中也有買/自建的清楚比較表格可參考!

 

三、小步快跑:先做一個「可驗證的小專案」

選一條 60–90 分鐘內可以完整跑完的流程來做測試,

例如:


●「客服來信 → 自動歸檔 → 產生回覆草稿 → 指派負責人」

●「業務輸入關鍵資訊 → 產生首版提案大綱 → 自動整理附件」


設定三個易懂的衡量指標:採用率、平均處理時間、使用者滿意度。

每週固定檢視一次數據與回饋,調整提示寫法與流程步驟。


建議初期先用這類簡單指標,建立節奏與責任分工,再逐步擴大。


90 天行動藍圖(建議時程與產出)


第 1–30 天|啟動與驗證

● 明確化業務問題與 KPI;確認預算支持與 3–5 位種子用戶。

● 建立最小可行資料集與語意字典;打通 1-2 個核心資料來源組。

● 採用預建 / 低代碼工具完成測試(例如:以 Copilot Studio 與 Power Automate 串接簡易 RAG/流程代理)。

產出:試點方案、KPI 基線、資料字典 v1。


第 31–60 天|制度化與優化

● 將測試專案轉為標準作業:加入權限控管、稽核紀錄與例外處理。

● 以固定頻率檢視數據與輸出品質,調整提示策略與流程參數。

● 建立回饋機制(每週收集使用案例、錯誤樣本與改進建議),做為迭代依據

產出:SOP / Runbook、品質評分規範、KPI 進度報告。


第 61–90 天|擴散與治理

● 擴展至第二條流程或第二個團隊,建立可重複使用的模板。

● 納入資安與法遵控制點:資料存取權限、輸出稽核、敏感資訊處理與紀錄;

● 以「護欄+自動化+回饋迴圈」持續調整。

產出:擴張報告(成效對比、風險控管措施)、治理清單。


常見阻力與對應作法

長官尚未同意:用 前後對比的數字 開路(處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滿意度),先證明一條線的成效,再談擴張。

資料太雜:先做「最小可行資料集」+語意字典,週更清理,避免一次性大翻修。

擔心不準或不安全:維持「人員覆核」在流程裡,並加上基本權限與輸出檢查,隨用量滾動調整。



給你的小禮物:一段話,幫你爭取資源

「我們不做大改造,只做一條關鍵流程的小實驗。以『回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使用者滿意度』為 KPI,兩週一迭代。一旦看到處理時間節省30%以上,我們再擴到第二條流程。」


結語

把 AI 從概念帶進日常,其實並不難。

只要先聚焦一個痛點、把資料整理到能用、做出一個可驗證的小成果,再穩健擴大。


如果您在推行數位轉型的旅程上遇到瓶頸,歡迎和我們的顧問聊聊。

我們可協助您評估使用情境、為您設計 90 天的落地計畫,並用可以被衡量的結果,帶動下一步擴張。




來源:整理自《AI 策略藍圖:AI 實作的成功之道》(Microsoft)

在與眾多企業的數位轉型專案中,我們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:

許多企業明確意識到「AI 自動化」的重要性,卻常在導入初期面臨挑戰──從組織共識不足、資料品質不一,到不確定該如何啟動第一步。


為協助企業跨越這道門檻,微軟彙整了超過百位實務領導人的經驗,提出一份可實際落地的 AI 策略藍圖

聚焦三大核心步驟:

商業策略對齊、技術與資料基礎建構、以試點專案帶動全面擴張。


本文將帶你快速掌握這份藍圖的重點,並轉化成「企業今天就能開始執行的具體行動方案」。

 

一起看下去!👇

 

一、先對齊目標:用一句話說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

不要先選工具,而是先定義「這個 AI 要幫你解決哪個業務痛點」。


例如:

●「客服來信回覆太慢,影響滿意度」

●「銷售簡報準備耗時,導致跟進不夠快」


接著挑 1–3 個好量化的指標(KPI) 當成功標準,

例如:平均回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客戶滿意度分數等。

 

二、資料打底:先做「最小可行資料集」

AI 要準不準,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資料是否乾淨、可比對。


建議先做3件事:

  1. 資料語意字典:把常用欄位寫清楚(定義、來源、更新頻率),避免同詞不同意。 
  2. 串接最關鍵系統:例如 CRM+工單系統,先確保能用關係欄位把人或案件對起來。 
  3. 固定清洗流程:基本除重、格式統一、缺漏值處理,每週更新一次。


同時培養團隊的資料素養(基本判讀與維護的能力),可以明顯提升後續 AI 輸出的可信度。

工具選擇指標

● 要速度、先落地就用預先建立好的方案(常見摘要、文案建議、問答)

● 要差異化再規劃自建,但務必評估人力與時間。(藍圖中也有買/自建的清楚比較表格可參考!

 

三、小步快跑:先做一個「可驗證的小專案」

選一條 60–90 分鐘內可以完整跑完的流程來做測試,

例如:


●「客服來信 → 自動歸檔 → 產生回覆草稿 → 指派負責人」

●「業務輸入關鍵資訊 → 產生首版提案大綱 → 自動整理附件」


設定三個易懂的衡量指標:採用率、平均處理時間、使用者滿意度。

每週固定檢視一次數據與回饋,調整提示寫法與流程步驟。


建議初期先用這類簡單指標,建立節奏與責任分工,再逐步擴大。


90 天行動藍圖(建議時程與產出)


第 1–30 天|啟動與驗證

● 明確化業務問題與 KPI;確認預算支持與 3–5 位種子用戶。

● 建立最小可行資料集與語意字典;打通 1-2 個核心資料來源組。

● 採用預建 / 低代碼工具完成測試(例如:以 Copilot Studio 與 Power Automate 串接簡易 RAG/流程代理)。

產出:試點方案、KPI 基線、資料字典 v1。


第 31–60 天|制度化與優化

● 將測試專案轉為標準作業:加入權限控管、稽核紀錄與例外處理。

● 以固定頻率檢視數據與輸出品質,調整提示策略與流程參數。

● 建立回饋機制(每週收集使用案例、錯誤樣本與改進建議),做為迭代依據

產出:SOP / Runbook、品質評分規範、KPI 進度報告。


第 61–90 天|擴散與治理

● 擴展至第二條流程或第二個團隊,建立可重複使用的模板。

● 納入資安與法遵控制點:資料存取權限、輸出稽核、敏感資訊處理與紀錄;

● 以「護欄+自動化+回饋迴圈」持續調整。

產出:擴張報告(成效對比、風險控管措施)、治理清單。


常見阻力與對應作法

長官尚未同意:用 前後對比的數字 開路(處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滿意度),先證明一條線的成效,再談擴張。

資料太雜:先做「最小可行資料集」+語意字典,週更清理,避免一次性大翻修。

擔心不準或不安全:維持「人員覆核」在流程裡,並加上基本權限與輸出檢查,隨用量滾動調整。



給你的小禮物:一段話,幫你爭取資源

「我們不做大改造,只做一條關鍵流程的小實驗。以『回覆時間、一次解決率、使用者滿意度』為 KPI,兩週一迭代。一旦看到處理時間節省30%以上,我們再擴到第二條流程。」


結語

把 AI 從概念帶進日常,其實並不難。

只要先聚焦一個痛點、把資料整理到能用、做出一個可驗證的小成果,再穩健擴大。


如果您在推行數位轉型的旅程上遇到瓶頸,歡迎和我們的顧問聊聊。

我們可協助您評估使用情境、為您設計 90 天的落地計畫,並用可以被衡量的結果,帶動下一步擴張。




來源:整理自《AI 策略藍圖:AI 實作的成功之道》(Microsoft)